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賈小億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賈小億 日照報道
松子變鮮花、木料變玩偶、舊物變景觀……近日,一處垃圾分類科普公園亮相日照市五蓮縣。公園選址于五蓮縣城南中心,周邊學校、商區環繞,園內隨處可見設計新穎的垃圾分類宣傳標語。這處集顏值、趣味、功能為一體的科普公園,已成為市民健身、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科普公園建在城中心,垃圾分類也逐漸融入五蓮人的生活中。自垃圾分類在日照市推行以來,日照市五蓮縣以街道為單位,逐級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形成從前端投放到末端處理的完整鏈條,創新探索出農村垃圾分類“五蓮模式”。
垃圾桶工程 讓垃圾分類進門入戶
一大早,五蓮縣松柏鎮西白廟村的村民老張便將家中兩個垃圾桶的垃圾打包系好,等到垃圾清運車的音樂在村落響起,便提著兩袋垃圾走出家門口!斑@袋進紅桶,這袋去綠桶!边@是自五蓮縣“垃圾桶工程”實行以來,村里每天都要上演的場景。
西白廟村的垃圾分類治理,是五蓮縣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的一個縮影。隨著五蓮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生活垃圾產生量增長快速。自日照市倡導推行垃圾分類后,五蓮縣也在推進垃圾分類在農村的觸角延伸。
城鄉生產生活環境不同,垃圾種類也不同。五蓮縣地域廣闊,農村分散,農村生活垃圾占比近七成,農民對垃圾分類普遍接受程度不高,在農村實施垃圾分類,不能簡單地分幾個桶,然后把垃圾拉走,要從鄉村生活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考慮優化垃圾分類特色做法。
“要打造更符合農村實際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边@是五蓮縣住建局實地調研后得出的論斷。2019年,農村“垃圾桶工程”應運而生。五蓮縣為家家戶戶發放兩個垃圾桶,協助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截至目前,五蓮縣共發放入戶18L分類垃圾桶75772個,并為258個村莊建成“垃圾桶工程”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套。
隨著“垃圾桶工程”覆蓋五蓮縣各個村莊,垃圾分類也進門入戶,融入五蓮人的生活中。
逐級推進 讓垃圾分類新風吹入心
垃圾分類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其并非簡單的物理分揀、將資源重新歸置,更指向生產生活觀念的轉變。
為了保障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有序開展,五蓮縣成立由縣分管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將垃圾分類與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相結合,一村一策、統籌推進。同時,落實村兩委成員分片包聯、黨員直接聯系農戶等措施,形成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凝聚各級工作合力。
逐級推進的,不僅是措施。日照市五蓮縣在科普宣傳上重點發力,垃圾分類的理念成為民風、村風、鄉風。
要想宣傳工作有效果,就要采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五蓮縣結合實際,深挖工作特色,通過召開村民大會、舉辦垃圾分類指導培訓班、發放明白紙、倡議書、宣傳彩頁、組織現場觀摩會、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形式,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群眾將“要我聽”轉變為“我要聽”,將垃圾分類的知識傳播開。
同時,五蓮縣設計農村“垃圾桶”工程專屬LOGO,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暫存點進行綠化美化并設置宣傳牌;對村民投放可回收、有毒有害垃圾采取積分的形式兌換日用品,增加村民積極性,培養分類投放意識,營造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抓牢“兩主兩副” 分出鄉村“高顏值”
垃圾分類點多面廣,長期的摸索實踐,五蓮縣創新總結出“兩條主線、兩條副線”的總體思路。其中,“兩條主線”是按照“可焚燒”“不可焚燒”對垃圾進行分類,“兩條副線”是按“可回收”“有毒有害”對垃圾進行分類。
在“兩主兩副”的基礎上,五蓮縣重點抓好源頭分類、分類存放、分類處理3個環節。家家戶戶有分類垃圾桶,每處村莊有生活垃圾集中暫存點,可焚燒生活垃圾納入“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垃圾轉運體系。這套“五蓮模式”簡便易行,成效顯著,真正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效益化”。
隨著環境衛生觀念發生可喜變化,鄉村“顏值”也越來越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耙郧笆莵y糟糟的村莊,現在變得干凈整潔像城里了!比缃,垃圾分類已融入五蓮人民的生活,成為新風尚。
建設干凈整潔的農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順應廣大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下一步,日照市五蓮縣還將持續發力,深入推進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推動農村綠色發展,繼續為建設高質量幸福美麗生態鄉村提供有力支撐。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賈小億